来源:连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23-10-30
连州籍人物
东汉
唐珍
唐珍(?—179年),字惠伯,桂阳(今连州)人。唐珍幼时闻人读书即能记诵,人谓“神童”。长大后状貌奇特,孝顺父母,天性恬静。当时荆州刺史度尚,对唐极其重视,推荐君主召见。嗣后累官升为太常。东汉熹平二年(173年)秋,唐珍代杨赐升为司空,时奏请灵帝于沿海立堠戍,以防夷寇。唐珍先世家本颖秀,前辈从中原迁徙岭南桂阳(今连州),至唐珍已居三世。其时唐珍同族中有个中常侍唐衡,与东汉奸臣左悺等结为“五侯”,窃弄威福,骄横贪暴。唐衡常呼唐珍为弟,珍感耻辱,不屑为伴,此后少出言语,落落寡欢。不久,唐珍遂以久病罢归桂阳,后获得黄老养性之术,闭户修炼。东汉光和二年(179年)卒。乡人屡见其游荡山水之间,遂立庙祀之,其庙称“唐司空庙”,祈祷有应。其子孙多有贵显。
南北朝
邓鲁
邓鲁(420—486年),字约子,世家桂阳之韶陂里(今连州西岸韶陂)人。母亲张氏,怀鲁时有异征。邓鲁自幼性格开朗,颇有至性。四岁时父亲邓思露应征赴戍边疆,呼邓鲁曰:“阿鲁,父今登旅途,归期未可知。”邓鲁听罢,应声哭泣,并向父拜伏诀别,犹如成人,故人以“孝童”称之。又过岁余,邓鲁大病,梦中人谓曰:“父故,上帝怜你早孤”。鲁夕苏后对天呼吁:“我愿以身代父死。”不久,父亲果亡于边戍,当父尸运回出殡时,邓鲁哭踊切至,闻者尽伤。南北朝宋泰始初(465—469年),邓鲁被举为秀才,为桂阳县小吏。当时适逢国家书馆火灾,文帙尽焚,朝廷下诏各州郡征集民间藏书。宋安郡派遣邓鲁进京献书典。宋帝以其献典有功,赐给邓鲁钱币绸缎缯彩。泰始六年(470年),宋安郡太守缺员,宋帝下诏让邓鲁接任湘州宋安郡太守。邓鲁遇异人与语,自是机性敏悟,及领职还郡后,处理诸事及时无滞,造福民众,在他任内筑造桂阳(今连州)城垣,开凿池濠,建桥梁,修里道,经营有方,并不扰民,不增加民众负担。南齐永明中(486—489年)卒,墓在韶陂村腾空山。朝廷赠邓为司徒丞相。连州民众思其德,立庙祀之,太守庙在连州城太守巷北。
廖冲
廖冲(472—568年),字清虚,连州保安人(祖籍山西太原)。博学能文,辞于经史,无所不通,饬身修行,乡间称之以儒术知名。廖冲幼举秀才,仕于梁朝,初为郡主簿,后任西曹祭酒。时梁武帝爱好儒学,诏来天下名士,廖冲参与其中。梁帝赏命廖冲赋诗称旨,颇受上意嘉赏。后由梁帝子湘东王接管国事,湘东王闻廖冲有词藻,请廖为王国常侍。湘东王为人猜疑而浮薄,喜谈老子道学术而莫知其要。廖冲常坐讲,进“无欲自静”之说以讽之,并多次向湘东王规谏,但王听不进,反而对廖日益疏薄。是时廖冲见梁武帝年迈耄荒,诸王子又不法,于是私下对其亲属道:“国家遭祸,根本动摇,天下必不能久治,我当离且不离去,必遭祸及。”随即毅然挂冠回归,梁大同三年(537年),结庐隐居于保安静福山。廖冲在福山以炼丹服气为名,幽栖自适,不近世尘俗事。人往访之,见廖冲吟眺水石之间,猛虎修蛇驯押其侧,休沐如也,遂真以为得道矣。廖冲于陈光大二年(568年)卒于福山,寿九十有七。相传廖冲白日上升,称其地为“仙翁坊”。唐朝连州刺史蒋防经廖所居,为作碑铭刻。北宋元丰年间,宋神宗赐号“灵禧真君”。
隋朝
区泽
区泽(生卒年月不详),字伯仁,连州人。少时好学,读书修行,为乡邻所推重。连州近荆、衡之地,多为中原难民,区泽择其智勇者予以资本,使得经商,强壮者编为队伍,维持地方治安。隋大业期间(605—616年),连州改为熙平郡,因区泽守土有功,被朝廷提为熙平郡太守。不久,军阀割据,盗贼蜂起,大江以南社会秩序大乱,区泽集结兵勇,以遏要路,巡逻四周,且耕且守,保障了本郡安宁。时岭南军事首领邓文进占据广、韶二州,成为一方诸侯,他多次联络、拉拢区泽入盟,企图吞并熙平州,区泽却审时度势,以民众利益为重,绝不与文进通会,再次保障了本郡安宁。唐高祖取代隋朝后,区泽率熙平郡归附唐朝,使得连州免于兵戈之患。天下甫定后,区泽闭户谢事,不接受唐朝廷封赏官爵之位,显其高风亮节,后卒于家。连州民众立庙纪念,称“区太守庙”,与邓鲁庙相并。
唐朝
刘瞻
刘瞻(820—874年),字几之,先祖彭城(今徐州)人,后徙桂阳(今连州),为连州人。祖父刘升,父亲刘景。刘瞻生相奇伟,能写文章,才思敏捷。唐大中元年(847年)登进士第,其后又登博学宏词科,累迁升太常博士。宰相刘瑑素重刘瞻为人,推荐刘瞻为翰林学士,后提为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,承旨出为太原尹、河东节度使。咸通十一年(870年),刘瞻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加刑部尚书,集贤殿大学士,登上宰相之位。时唐懿宗之女同昌公主病逝,唐懿宗逮捕太医韩宗绍等下狱,并尽捕太医亲属三百余人。文武百官无敢言语,唯刘瞻出于正义,上疏救人,请懿宗赦免无辜。接着,刘瞻又联合京兆尹温璋等向帝力争。唐帝大怒,即日罢免刘瞻相位,贬刘为荆南节度使,后又再贬为更边远的州刺史。咸通十四年(873年),懿宗殁,僖宗即位,将朝廷奸臣罢免,重新起用刘瞻为刑部尚书,复还长安赴任。长安市民闻之,凑钱雇戏班欢迎刘宰相,刘瞻闻之,为避张扬,遂改期并由他道进入京城长安。刘瞻居相位三个月便突然身亡,后葬于连州翠峰寺东。人们疑刘瞻被奸臣韦路之党羽刘邺设宴谋害。刘瞻为人清廉,不受馈赠,所得薪俸接济困难亲旧,家中不留储蓄。任宰相以来,家中仍清贫如洗,其清操始终不易。
黄匪躬
黄匪躬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西岸鹅岗人,自幼聪颖且胸怀大志,其诗有“志大惟忧国,恩深岂顾家”之句。唐光启三年(887年)登进士,后于梁朝任职,官至江西钟传幕奏记,成为名士。在黄匪躬奉梁王之命出使梁属之楚国时,早已倾慕黄匪躬才华的楚王马殷大喜,为表对黄的敬慕之意,楚王下令“尽蠲免其门户租役”,即将鹅岗村的租税徭役全部免除。然而匪躬却固辞不受,马殷见黄推辞,感叹曰:“老夫赏恐不一挹清风,今幸得见之,惟恐不足以奉汤沐。”
张鸿
张鸿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人,唐天祐二年(905年)进士,因唐祚式微,及第不求仕进,决意隐居僻壤,寄情诗酒。张鸿吟咏甚多,有集十二卷行于世。
吴霭
吴霭 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廷俊,连州上卢(今丰阳)人。七岁能诗,常咏:“野烧云烟,随红焰断,化作日云飞。”于唐光化三年(900年)登进士。曾被黄巢义军所俘,忠信不屈,受到梁王朱全忠器重,置于幕府,官至大记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归故里,改丰阳村为衣锦里。
五代
邓洵美
邓洵美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奉化乡(今大路边地区)人,富有敏才,精于诗赋。当时湖南大学问家朱昂,号称“朱万卷”,其才学在当地无人可比,当朱昂了解洵美的才学后,竟自愧不如。后晋天福中(939年间),邓洵美与连州保安的孟宾于一并为李若虚推荐入洛阳,于后汉乾祐二年(949年)登进士及第。洵美南归故乡,行至长沙,被久慕洵美名气的湖南节度使周行逢挽留置于幕下,聘为馆驿巡官。当周行逢见邓洵美矮小背驼,性情孤僻,甚是不悦,礼遇渐薄。洵美虽处府僚,却得不到重用,终日落落寡欢,意志消沉。同年,洵美的好友、同榜进士王溥闻洵美不得志,深感惋惜,寄诗洵美曰:“彩衣我已登黄阁,白社君犹困故卢。南望荆门千里外,暮云重叠满晴虚。”此后,行逢对洵美待遇稍优。不久,洵美另一同榜进士、翰林学士李昉赴湖南探望洵美,昔日同窗入舍内相见,洵美不禁悲泣,两人长谈竟日,感慨万千,依依惜别。猜忌无度的周行逢怀疑洵美向李昉泄露自己的秘密,对邓大肆呵责,并降为易俗场官。接着,行逢又差人诈为山贼,于夜间潜入洵美馆驿,将邓洵美杀害,邓妻严氏逃往郊外避害,此事使幕僚大为震惊。宋太祖统一岭南后,衡州太守李昉衔命巡视南岳,知洵美坟在近,徒步百里到洵美坟前,作诗凭吊曰:“侯门寂寞非知己,泽国栖惶似旅人。今日向君坟畔过,不胜怀抱暗酸辛。”
孟宾于
孟宾于(904—991年),字国仪,连州保安人。自少聪颖,力学不倦。少时父亲因家庭贫困,又唯有宾于一个儿子,料日后生计艰难,便于壁上题诗曰:“他家养儿三四五,我家养儿独且苦。”宾于从乡塾读书归来见之,提笔续诗云:“众星不如孤月明,牛羊满山畏独虎。”父亲对儿子的远大抱负深感安慰。后晋开运元年(944年),宾于登进士第。后仕湖南江南历县令、水部员外郎。宾于能诗,有盛唐风范,作《公子行》云:“锦衣红夺彩霞明,侵晓春游向野庭。不识农夫辛苦力,骄骢驰处麦青青。”工部侍郎李若虚观察沅湘,宾于以诗数百篇,号《金鳌集》献之,李大为赞赏,于是摘录数联,驰书献与朝廷,引起声誉蔼然。孟宾于好友、同年进士李昉已在宋廷任翰林学士,而宾于犹为南唐郎官,李寄宾于以诗:“幼携书剑别湘潭,金榜标名第十三。昔日名声喧洛下,只今诗价满江南。”盖惋惜其不显荣也。孟宾于后隐居于玉笥山(今湖南汨罗),自称“群玉峰叟”。江南平定后,宾于归老于保安乡下,终年87岁。其墓在保安静福山虎头峰。
石文德
石文德(904—991年),连州平合乡(今连州沙坊村)人,自幼博学,过目不忘,年少读范晔《后汉书》,摘录病句数百条,为之辩驳,人们见之,皆称奇才。文德家贫,上学困难,初时对书法和诗词不甚精通,后在破箱中偶得晋代字帖及殷幡诗选,于是用心临摹,果然大有进步,诗书超越同辈之上。其家贫寒,无法参加科举考试,为求学问,石奔波于湘汉间,由于知名度低,得不到重视。及至流落长沙,幸遇天策府学士、桂阳刘昭禹收留,当年端午节与众人共饮间,石文德赋《艾虎》长诗,使素重才学的刘昭禹惊呼:“文德乃文苑之雄才也。”五代十国时,楚王马希范秦夫人病故,楚王命中外学士为之撰写挽联并评比。石文德献上挽诗曰:“月沉湘浦冷,花谢汉宫秋。”楚王惊奇道:“文德乃有此大作,理应评为第一。”不久,楚王授石文德为水部员外郎,改其乡为“儒林乡”。丧期满后,楚王马希范在“常春堂”设宴,并要在座的学士吟诗作乐,王出示玉杯,赏给优胜者。大学士李皋诗先成,获得玉杯,众学士皆附和奉承。此时石文德仍继续将自己的诗献予楚王,楚王竟又将更珍贵的“玉蟾滴”赏赐文德。当场使李皋心怀怨恨,众学士也多嫉其能。其后,石文德被封为融州副使。马希范性奢侈,营造豪华宫殿,仅宫中一根梁木竟耗资数千银,一木耗费至逾百万。耿直的石文德上书劝谏楚王,节用服食,爱惜黎民,整军备战,增强国力,以惠社稷。楚王接阅奏本大怒。好在刘绍禹从旁相劝,才使石免受严惩。马希范故后,石文德辞官归儒林坊隐居,88岁卒,墓于东村南雁塘。所著有《唐朝新纂》三卷传世。
邵廷琄
邵廷琄(生卒年月不详),世居连州高良乡之龙口村。廷琄所处晚唐乱世,群雄割据。廷琄从军后英勇善战,多谋略,为南汉王刘鋹之爱将。南汉大宝三年(960年),邵廷琄向刘鋹进谏曰:南汉承唐乱已传世五十余年,现中原战乱,干戈不断,而小国南汉战备松弛,兵将不识旗鼓,人士不知存亡。天下分久必治,中原的宋廷有一统天下之意,我南汉应整兵备战,不然将亡。昏庸的刘鋹不听此逆耳忠言,继续沉迷享乐,并逐渐冷落廷琄。南汉大宝十三年(970年),宋廷果派潘美统兵南伐,攻克郴州,守将暨产宾阵亡,余众退守曲江。刘鋹这才思念良将廷琄,即加封邵廷琄为东面招讨使,命廷琄统率兵力,设防于浛洸连江口一带。廷琄加紧训士卒,修战壕,筑长城,捍卫岭南。宋军进军岭南被阻后,便送匿名信给刘鋹,造谣说邵廷琄图谋不轨,在连州等地策反。刘鋹信以为真,遣使者至军营赐邵死。行刑时,众兵卒排成人墙于军门,不让使者入营,廷琄终于含冤自尽。后人立庙于浛洸口,以资纪念。邵故后,十二月宋军连克连州、韶州。大宝十四年正月,宋军取英州、雄州。次月兵至广州,刘鋹请降,南汉亡。
北宋
周渭
周渭(922—999年),字得臣,连州人。幼时长力学攻诗,时连州隶属楚国之长沙,南汉与楚国相持。南汉王刘鋹苛政重税,民不聊生,周渭率乡人翻越南岭北上零陵,途中贼起,断道绝粮,周渭逃身北上,于北宋建隆初(960年间)到达宋京汴梁,为枢密学士薛君正收留。薛将周之治国策略上书宋太祖,经面试,被宋太祖赐同进士出身,派任白马主簿。周渭赴白马后,整肃风纪,见县官贪赃枉法,立即斩之。宋太祖对周渭严于执法甚为赏识,即提拔周为右赞善大夫。时大名府主帅符彦卿权倾朝野,为遏制其专权,朝廷委周渭前往该府永济县为知县。上任时,符彦卿往郊外迎接,周渭不卑不亢,只在马上揖手行礼,直到馆驿才与符相见叙话,毫无奉承之意。乾德中(965年间),周渭任兴州通判,时监军骄狠,纵容部属残暴,百姓苦不堪言。周渭到任后,驰往军营查办,将为首滋事的军校正法,使众军慑服,地方秩序井然。此举得到宋太祖诏书嘉奖,并命周渭兼管该军。开宝元年(968年)以后,周先后调任凤州、棣州知州。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周渭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。时边疆交趾局面混乱,周到任后,整肃军纪,致书交趾,申明朝廷威信,使交趾首领屈服,终于遣使入贡,臣服北宋。周渭也被提升为监察御史。周渭在岭南六年,徙知扬州,升殿中侍御史,历判户部度支二勾院,出知亳州,皇上赐他金紫绶带。出任宋州方员外郎、益州转运使。后因受牵连,一度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。咸平二年(999年),宋真宗,闻其清节,将周渭召回复用,但诏下之日,周渭去世,享年77岁。
李廷珙
李廷珙(932—1019年),连州星子白水(今大路边白水寿塘)人。其祖父辅佐唐朝有功而在朝廷为官。父亲李处颜,博学善文,后唐明宗天成中(927年间),因征战准甸有功,封为武安军节度幕府,掌文翰。廷珙在孩提时,父亲处颜病故,由母亲白氏带着寄食在榜水舅家。廷珙由于从小受人歧视,性格内向且不合群。唯有舅舅器重,说廷珙“其齿长,千里驹也,即追风矣”。遂送廷珙读书。李廷珙所处五代十国的乱世,他初任番禺主簿,后在南汉出任土军都马使。时南汉王刘鋹昏庸无道,屠戮忠良,横征暴敛,民不聊生。李廷珙预知南汉必亡,于北宋乾德六年(968年)四月归顺宋朝。宋太祖嘉其忠义,先后招授廷珙为郴州指挥使、银精光禄大夫、检校工部尚书、持节郴州刺史、兼御史大夫、上柱国。廷珙甚为感激,于开宝三年(970年)向宋太祖献平南汉之策,命潭州防御使潘美充任桂州行营都部署,尹从柯任副职,李廷珙为向导,率宋军出师贺州,接着下韶州、桂阳,然后乘势攻取连山、连州一带。南汉战将卢枝扼守骑田岭咽喉之地,宋兵连续攻击均未奏效。廷珙则带领大军出舂陵、屯平阳,距卢枝屯兵处百余里。潘美闻南汉兵营坚垒难攻,终日忧虑,李廷珙向潘进言道:“卢枝的部属均是我的故旧,他们久愿效忠宋朝,若我前往招降,必然成功。”于是,李廷珙单枪匹马,扬旗而去。及至南汉兵营,众兵卒见故人廷珙,哄然归降。南汉将领卢枝见大势已去,焚营而遁。南汉王刘鋹闻卢枝逃循,内外震恐,所遣将皆败还,宋军连捷。次年二月,南汉灭亡。宋朝统一岭南,李廷珙向导有功,宋太祖提拔李廷珙为广西总管招讨使,后加封为刑部尚书,赐李所居里为奉化乡。李廷珙告老回乡,故后葬星子白水城将军坑,其子继迁元璧。
邵晔
邵晔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日华,其先祖为京都人,唐朝末年战乱,曾祖邵岳举族南迁,被全州刺史彭玕聘为判官,后黄巢部将鲁景仁占据连州,彭玕呈请朝廷授邵岳国子司业职,任连州知州,邵家便于连州龙口定居,遂为连州人。邵晔祖父邵崇德曾任道州录事参军,父亲邵简曾任连山县令,母亲黄氏梦见神明赠送明珠,遂邵晔出生。邵晔七岁能诗,北宋太平兴国八年(983年)考取进士,被朝廷授为邵阳主簿,后任大理评事,出为蓬州录事参军。时蓬州太守凶暴愚昧,将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诬为盗贼,并定为死罪。邵晔经调查证实属冤案,将张道丰三人解救,平反昭雪。邵晔的精明得到宋太宗赞赏,在“讲武殿”召见邵晔,赐以五品宦服,授光录卿,出使交趾(现越南中北部)。时交趾王黎桓病故,诸子争位。邵晔将交趾国内讧事上奏朝廷,宋太宗改命邵晔为沿海安抚使,特许他“便宜行事”,平息交趾内乱。晔修书安南交趾转达朝廷旨意,从速定位。黎桓子龙廷、明护等人即时听命,奉拥黎龙廷为交趾国新主。朝廷初诏邵晔待其事定后,代表朝廷赐给新主礼物,邵也可从中树立威信。邵晔却上书说:“怀抚外夷,当示诚信,不若俟龙廷贡奉,特加封爵而宠赐之。”邵晔得体的做法得到宋太宗嘉奖,待邵晔回京复命,即升他为兵部员外郎,并赐赏金印和紫绶。不久,邵晔曾判三司三勾院,但因举荐的官员犯赃,邵晔按宋律当削官,然宋太宗念他远使有功,止令停任。大中祥符初年(1008年),调任邵晔为兖州知州,四年授予右谏议大夫,出任广州知府。因州城濒海,每当货船泊岸,常若飓风,邵晔便招来工匠,凿内河通舟,修筑海堤,疏理珠江,使进出商船免受海浪之苦。邵晔终因操劳过度,故于广州太守任上,年仅63岁。
唐元
唐元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韶浦(今西岸白鹤寨)人,北宋雍熙二年(985年)中进士,于粤蜀等地历任渝州、韶州、峡州、光化四州知州,累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郞。唐元为政清廉,屡有建树,深得黎民拥戴。唐元故后,葬于故乡西岸陈达塘,碑铭“金马流芳”四字,正文刻“宋赐进士屯田员外郞唐公讳元府君之墓”。子唐静。
唐静
唐静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韶浦(今西岸白鹤寨)人,父亲唐元。唐静自幼聪颖,十岁能写文章。后随父赴蜀为官,途中母丧,仍按礼节办丧事,沿途经关川扶棺归葬,人称其为孝子。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,唐静再举进士,初调澧州任狱椽试秘书省校书郎,历韶州判官试大理评事。唐静执法不阿,为张士炎、陈尧咨、晏殊所重,与当时著名学士范仲淹、庞籍皆兄弟也。唐静有子唐炎,景祐元年(1034年)中进士,官至太子赞善大夫,三世甲科连州郡,为前所未有的才子。唐静故后葬于泉水乡新塘村。
吴世范
吴世范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上卢(今丰阳村)人,北宋时登咸平三年(1000年)进士,大中祥符年间(1010年间)任漳浦县令,为政清廉,备受署上考锡诰的表彰和嘉奖,于是由太子中舍提升为殿中丞。吴世范诗文甚工,但留传至今的只有《白鹤》、《静福二山留题》二书。吴世范故葬于今丰阳镇麻油寨岭。
陈铨、陈铸
陈铨、陈铸兄弟(生卒年月不详),均为连州西岸冲口人。自幼聪颖,敏而好学。皇祐五年(1053年)兄弟两人同登进士,衣锦还乡。时值广源州庶民作乱,攻陷两广数十州郡,烽烟不熄,兄弟隐居乡间潜心学问,无心仕途。村人命其居里为“双桂坊”,以志敬仰。清乾隆年间,二陈后裔建“双桂亭”于村,以资纪念。
南宋
廖玖
廖玖(1076—1149年),字粹老,连州保安人。绍兴初(1131—1135年间)任徐州教授,升德州文学,再擢司户曹事,后历任循州(今惠州)、浔州(今广西桂平)、新州(今广东新兴)等地知州。任内清白有为,俱有政声。任司户曹事时,安化人乘夜不备,三鼓到城,守城兵卒惊窜。玖率部众出其不意,捕其魁首,余众破散,边境赖安。任循州知州时,刘花、陈长北等人到处打家劫舍,常出没于循、梅、潮、惠等州为害百姓。玖广投方略,指挥战士历崎岖、披蓬藿,与众同艰苦,激励将士,群寇以平。绍兴初年,玖奉禄居乡井时,有奉化东乡人频年为乱,盗贼凶焰甚炽。玖单骑深入巢穴,设信誓招抚以平。玫生平以孝悌慈祥、宽平居恂。自知浔州后的二十余年内,不计年劳、不叙偿典,月得供给钱悉付公帑以备不虞之用。每曰:“吾乃布衣,至此足矣。”且曰:“民艰窘,吾何恋乎?”绍兴十九年(1149年)四月十四日,终于德庆府。享年七十有三。
廖颙
廖颙(1110—1177年),字季邛,连州保安人。父廖玖,为徐州教授。廖颙生来聪慧,九岁能文,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登进士第,历户录县令,改秩授封州司铎。时父廖玖新州秩满辞归,廖颙迎养之。父亲亡故,廖颙扶柩归葬,哀动行路,世称其孝。廖服阕期满,任化州郡太守,时遇贼寇李金啸万人围攻州城月余,漓水瑶也借机作乱。大帅陈辉以廖颙统领诸将前往讨伐,李匪见廖率军勇猛,多疑兵,遂恐惧连夜逃遁。接着廖颙召集瑶酋训谕抚慰,瑶众顺服。大帅陈辉将廖颙功绩上禀朝廷,朝廷下诏褒扬,廖颙改任英州知州,后任循州知州。廖颙奉命于循州置铁甲马,策划有方,不扰民而成事,受到百姓称道。乾道八年(1172年)升提举广南东路茶盐事。淳熙三年(1176年)改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事。宋帝对廖屡赐陛对,廖均奏上供银之害,科举省试法之弊端,皆切中时弊,人称能臣。不久廖颙卒,归葬保安虎形山。
蔡齐基
蔡齐基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梦得,连州之程下(今保安一带)人。齐基十九岁便任乡荐,著有《周易述解》九卷,曰:“四圣作易,尊君卑臣,扶阳抑阴,无非为天下安危治乱计。”南宋嘉定八年(1215年),齐基被朝廷授予琼州户录,会吕祖谦门人赵善谭为琼管安抚,赵见蔡文章大喜,于是誊写进贡于朝廷参政楼钥报。赵善谭书曰:“湟川有此文人,琼管有此僚属,王孙典远藩而能取此书入奏,俾行于世,皆所罕见也。”蔡齐基诗尤高,常自谓,少时从竹林徐张先生学诗经,其指授:律诗学杜甫,长篇学东坡,绝句学荆公,古诗学鲁直,训迪后学。每以此教之,其词翰踔厉,自成一家。蔡齐基诗集流传世上,今不存。
明朝
詹泰
詹泰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泰之,号章水,连州城郊人。明洪武初(约1368—1377年间)以明经入太学释褐。初任浙江监,后迁升福建清卷职,与御史分理。詹泰克勤办事,经报朝廷,皇上恩赐他纻丝宝鼎,以表彰其能。接着又提升为广西南宁府武缘县令,任职一年,政绩显著,又调江西赣州府任瑞金知县。九年后,詹泰进京考绩,当时正修筑京城,詹泰经考察后,提出修城见解,当事者欣赏其才能,委任詹泰为掌领董事,督办修城之役,卓有成效,即升任为南直庐州府别驾,前后历任二十余年,皆以忠勤爱民为本,至其清节,老而益坚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退休还乡。詹泰一生慷慨聪敏,其文章、事业卓然表著,为时推重。著有《古松集》行世。
郭节
郭节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州城人。明洪武中(约1379—1387年间)举贤良,授中书舍人,成为明惠帝朱允炆的近臣。建文年间(1399—1402年),朱棣在北方率燕兵攻打南京城,南京守将李景隆向燕王献金川门,致南京被攻陷。臣程济劝明惠帝出亡,郭节跟随惠帝连夜逃往神乐观。惠帝惧怕事泄,告知诸臣以师徒相称,约好相会地点后,各人隐姓埋名疏散。时郭节称“雪和尚”,挟携占卦书奔走四方,给人占卦算命,为流亡的惠帝供给衣食。丁亥年(1407年),跟随惠帝走散的大臣史仲彬、何洲来到连州寻访郭节,刚好翰林程亨也在连州,大家相持痛哭。然后四人结伴往重庆寻访惠帝,寻访不到,又辗转到云南,途中遇惠帝随从程济,经程带路到白龙山深处,终于拜见惠帝榻前,各人痛哭。几人在白龙山居住八个月后辞去。庚子年(1420年),史仲彬重到连州访问郭节,时郭节已先出门,不知所终。
何清
何清(生卒年月不详),字仁甫,连州瓦窑岗人。读书强记,“五经”皆能背诵,雅好为诗,绝句可追唐人。景泰丙子(1456年)领乡荐,以国子生累授广东、河南二省都司、南京前军部督府,经历河南怀庆府知府,后调任广西太平府知府。何清所至,皆有惠政。其秉性刚烈、耿介,不能与时俯仰,故人多嫉之。何清未老解官归田,在家凿池、作圃,葛巾野服,日游其间,遇客至家则置酒张乐,非公事不至州治,闻有谈时政者,则拂袖掩耳而去。
李邦义
李邦义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宜之,连州州城人。生而颖异,状貌魁梧,与兄李邦仁同时知名。明嘉靖丙辰年(1556年)登进士第。邦义先后在虞县任职,有美政。后诏为兵部、户部两部给事中。李邦义不畏权贵,陈列权奸上奏朝廷,言多剀切,高风亮节,海内仰之。后升至北京太常寺少卿,后请告归省,寻调南京,历经数载,于57岁卒于家中,故葬四和乡龙岩头神子岭。邦义性情方直,耻为娇婀,能面斥人过,故人多忌之,但李毫不在意,以诗谢朝贵云:“风尘已了燕京债,世事宁嗟蜀路难。此去沦洲堪寄傲,不妨人作傲人看。”
马象乾
马象乾(生卒年月不详),本姓曾,字体良,号连城。连州城升俊坊(今连州中山南路一带)人,明万历五年(1577年)登进士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随即典试山西,提升福建巡按御史。马象乾为官公正廉明,秉公办案,使幽隐官吏畏之。由于颇有政声,升为南京学政,首拔寒士朱之蕃等,后又升为河南道都察院佥都御史。马象乾直节劲气,百折不回。时有御用监视地方官员的“东厂”,以太监张鲸擅用职权,为非作歹,为所欲为。马象乾与众臣上疏参劾张鲸,终使张鲸伏罪,天下称快,为当时传诵。倒张以后,马象乾辞官回归连州,恢复曾姓,闭门谢客,以编史书自娱达十年之久。马象乾六十余岁病故,葬于巾峰山南麓,现仍有牌坊、墓碑、神道等遗迹。其著作甚丰,但仅存《中秘课程》一卷。子曾必忠、必信、必习,皆以明经承家。孙曾汝绍、曾汝缵亦为连州名士,汝缵曾任南雄府习训。
何良田
何良田(生卒年月不详),字见龙,号必耘,连州星子人。家贫勤学,天性孝友,年少以高等考取乡学。明天启元年(1621年),登以恩选贡国学,他不愿就职,归来设帐讲学,门徒日益众多。良田学门无所不包,剖晰疑义,博穷奥旨,一以程朱理学为宗旨,前来上门求学者,多为淹贯之士。良田历年所得馆资,不下数十金,除供养父母,其余皆分与诸子弟,一毫不以自私。父亲去世后,何细心服侍母亲,当局以纯孝旌表其门上。何良田虽敝庐破衣,仍怡然自得,凡有郡君上门,良田皆敬礼有加。郡官慕其清廉,赠以金帛,良田皆婉辞却之,一介不收取。良田嗜酒,每探朋友,多有饮醉,即宿其家,或半月不出。当时高、紫二源贼寇频发,当贼侵犯其故乡,贼众皆相警戒曰:“此善人家也,不可扰之。”使全乡俱保平安,其德望如此服人。良田50岁时,授连州通判,他见时局纷乱,义不苟合,遂在家吟啸讲习自娱,以终老焉。
莫与齐
莫与齐(1559—1627年),字元慎,号苍屏,连州街折桂坊人。与齐自幼攻苦力学,讲习不倦,其时连州之俊秀人才大都出自其门下。莫与齐50岁时被荐为贡生,但他不自满,愈加勤奋,题诗自励云:“卞璞未至应暂泣,鲁戈虽晚尚堪挥。”不久,与齐登明万历乙卯年(1615年)乡荐第二名。榜首为周文炜,是与齐之门生也。天启二年(1622年),与齐考取进士,排列第九名,时已六十三矣。初授南京太平府司推官。他审理案件,矜恤剖析鲜明,冤狱多所平反,连州郡人称其为“莫青天”。正当南京抚台将莫上奏朝廷,准备重用时,莫与齐突然得急病,请求退休,朝廷挽留不成。在归途乘坐的舟船上,满载史书,过鄱阳湖时,浪大船轻,船夫以石镇舟始得渡湖。回到连州家中,与齐闭户谢客,不烦扰当地官员,家中生活以薄田敝庐为满足,日供粥饭、蔽风雨而已。其所著述有《曙光斋诗集》行世。明代万历进士罗喻义为之作序。天启七年(1627年)莫与齐68岁时,“竟无病端坐而逝”,故葬连州洲水飞来庙下。
廖文英
廖文英(生卒年月不详),字百子,连州保安人,明末贡生。崇祯年间(1628—1636年)任江西南康府(今九江)推官。崇祯十年(1637年)兼领白鹿洞书院事务。南明仕任巡抚,明亡后曾返连州组织义军抗清。清顺治十二年(1655年)协助平定三连瑶壮,后升衡州府同知。康熙九年(1670年)任江西南康府知府兼白鹿洞书院山长。著有《南康府志》《白鹿书院志》《石林党集》等,与清初诗人姚子庆、程可则、梁佩兰并称“岭南四家”。
清朝
莫松龄
莫松龄(生卒年月不详),字砺伯,连州人。年少考入乡学,后以明经考取太学,专攻儒家经典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被朝廷授以英德训导,振兴学校,人才蔚起。康熙五年(1666年)迁升为曲江教谕。松龄性情刚直无私,教学尽力不懈,诸生皆相庆遇到良师,期满升为江南怀远县知县。该县社会复杂难治,松龄到任后,经三载明敏勤慎,施政有方,时值漕河堤崩,松龄奉命组织修筑河堤,著有功绩,为政宽厚,不假刑威,代民完偿,逋负罄赀,输粮解组而归。
李连城
李连城(生卒年月不详),号璞庵,大路边罗家村人。清乾隆丁酉年(1777年)科拔贡,充任武英殿四库馆校录,议叙州同签掣,广西借补郁林州州判,调河池州同署,后升怀集县知县。李连城办事廉明,深受士民百姓佩服。不久,父亲亡故,连城辞官归家守孝。乾隆辛亥年(1791年),星子黄村重修围城,连城为之题写“南薰解愠”四字,刻成石匾镶于南门上方。连城在家服阕三年满后,调任云南新兴州(今玉溪)知州,护理澄江府事。时澄江经常决堤,民多水患。李连城率众极力筑堤,根治水患,因而深得百姓称赞,滇民至今赖之。不久母亲病故,连城又丁母忧三年。起复调贵州,历任湄潭贵筑县知县、永宁普安州知州,补授贞丰州知州。李连城在各职任上,均安抚团结苗民百姓,建坊立树,以昭激劝,受到百姓拥护。李连城旋即升为清廷发迹之地奉天府(今辽宁沈阳)治中,越年殁于官城,后归葬于故乡罗家村。李连城幼承庭训,自治甚严,为官三十载,淡泊名利。其常道:“为人不可有恕己心,居官不可有利己心。”二语最为传诵。长子李殿弼,由庠生报捐县丞,分发直隶署真定府经历;次子李元弼,孙李若琳、李若阑,俱文庠。
龚匡院
龚匡院(生卒年月不详),字爱庐,东陂人。性孝友而廉介,好学不厌,诲人不倦,兄弟四人一生未尝少忤少治。匡院以母年老,不敢远游,只得在家设帐讲学,不遗余力,所得银钱除日常开销外,悉数分润兄弟。遇有因事以金钱来谢者,匡院愤然不悦,终却不受,其廉洁可想见矣。州牧黄锜于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赐以“望重乡闾”匾额褒扬之。道光六年(1826年)科选岁贡,即由禀生升入国子监深造。晚年家居,手不释卷,谆谆以孝友,训其族中子弟,至于长息水源山(即大理山),以利灌溉,倡建凉亭,而便过客,犹其余事耳。后无疾而终,寿88岁。
张惟勤
张惟勤(生卒年月不详),原名大业,号梅琴,连州高良水(今湟本大布坪)人。清道光三年癸未(1823年)科进士,历任山西五台县、阳曲县知县,后升代州(今山西代县)直隶州署,大同府(今大同市)事。在任洁己爱民,皆有惠政。时五台县旁有太谷县,富豪孙阜昌建造园亭,遣工往五台山取石,旋被刁民杨逢春、史万年诬以盗取禁地佳石,赴县控告。五台县令张惟勤赴实地勘察,却查取石处并非禁地,重责杨、史二人,将案撤销。二人竟往省上控案,并把惟勤告上,省上委托阳曲县知县李审办。孙阜昌惧怕,送银四万两,向山西省巡抚以下办案官员,各有贿赂。此事惊动朝廷,把山西受贿官员革劾,并派杨威将军赴晋查办。经查清案定,与张惟勤前审无异。于是,阳曲县李判绞刑,巡抚革职,藩臬道府俱降三级,唯有惟勤一人无累,闻者欣服。
单兴诗
单兴诗(1798—1877年),字藻林,连州东陂街人。其先世自东莞迁来东陂,数代传至。兴诗生而颖特,自幼孤贫,寒窗苦学。清道光五年乙酉(1825年)科拔贡,十二年壬辰(1832年)科顺天乡试举人,十五年乙未(1835年)科进士。钦点主事。历授云南司主政、山东司员外郎、浙江司郎中、宝泉局监督八旗总教习、京察一等记名道,外放江西建昌府知府,补授临江府知府。单兴诗在任职期间,办事果断廉明,几于刑措,地方百姓感其德政,建生祠祭祀他。兴诗任满后,提升为九江兵备道。同治六年(1867年)奉诏入京,旋因病请假归乡,同治七年回里。适值连州重修州志。兴诗任总编纂,不一年《连州志》告成。同治九年掌教南(雄)韶(州)连(州)北江书院,留馆三年,多所造就,后辞归连。光绪三年(1877年)四月,连州水灾,淹没州城内外,人畜淹毙,田园冲毁,庐墓无算。单兴诗挺身而出,会同官绅筹办赈济,不顾长夏炎热,奔走呼号,不遗余力,历百余日之久。兴诗感受暑湿,带病回家,医药无效,至八月十四日逝世,享年79岁。
冯世昌
冯世昌(生卒年月不详),字鸣岐,连州石马乡人,清朝贡生。冯生而聪颖,博闻强记,嗜读孙子兵书,深谙战守之术。清咸丰二年(1852年),太平军起义,地方匪徒乘机威逼连州城,冯世昌奉连州刺史张崇恪之命,与黄德溥、成兆侯筹饷募兵,力保连城。接着冯世昌又率团队转战于阳山、九龙、磨吊等处,颇有战功,因而获清朝廷赏赐五品蓝翎。战乱平息后,冯世昌回到家乡,全力修德,热心地方建设,如倡设“清溪义学”,筹办团练,建筑关岳庙、忠义祠、义勇祠,倡建石马坪拱桥,修砌连州通江华道路诸举,无不尽力以赴,年六十余尚任职常平社学,排难解纷,不辞劳怨病笃,犹以修身积德、奋志青云嘱子孙,寿八十一而终。
成兆侯
成兆侯(生卒年月不详),号康锡,连州西溪朱岗人,清咸丰四年(1854年)以太平军之役,连阳土寇乘机蜂起,兆侯遂在本郡创办十六堡团练,督率西勇协助州官收复连州、三江等城池。越二年,奉粤省都督叶名琛调赴英德、清远协剿土匪,成率兵至围即解。兆侯旋奉调楚,统带晋字营楚军剿贼,赴郴、桂、祁、宜等州县,昼夜奔驰,大小百余战役,杀贼万余,克保危城者四次。由俊秀积功奏准皇上,升以同知直隶州知州,留湖南补用。咸丰十一年,以湖南肃清,解甲归里,从事地方公益事业,排难解纷,维持桑梓,并研究医学,以济世县人。
叶舒翠
叶舒翠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春林,连州城北湖洞人。年少聪敏,家庭贫寒,以苦学成名。年二十从事乡学,时值丧乱,盗贼蜂起,舒翠为保卫桑梓计,弃儒业,以诸生联合编成民团备战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,贼寇拥至连州城下,叶舒翠与连州州牧张崇恪协力抵御,卒保危城。事后舒翠以功保奖为训导,选授临高儒学,旋又升为知县,分发广西,任养利州知州、怀远县知县,所至有名声。因父亲逝世回家守孝不复出。清朝官场惯例,凡大吏过境,当地官员应出迎,一般官员借此阿媚,穷极奢靡,以讨好取悦。唯有舒翠一身正气,从不阿谀奉承。在怀远时有朝廷大员马丕瑶沿柳江出巡,路经怀远,却不见县令出迎。叶舒翠不亢不卑的举动,令清官马丕瑶甚为赞许,交代随从曰:“怀远县令贤吏也,勿扰之。”下令舟不泊岸即扬帆而去。马至融县之长安后,指使材官返告表彰舒翠,并赠以诗曰:“寄语怀远贤令尹,一帆风顺到长安。”舒翠告老还乡后,于地方建设多所赞助,如倡建常平局、普济仓,均与有劳。卒年七十有四,葬于良江岸。
黄德溥
黄德溥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朴斋,连州黄村人。德溥自幼勤谨,有干才。清咸丰甲寅己未年间(1854—1859年),连州盗贼蜂起,连城扰攘,殆无宁日。德溥奉刺史张崇恪令,在常平学社举办总团练,募兵筹饷,不遗余力,登城守卫,夜以继日,终使危城复安。因此德溥以功保举孝廉方正。同治甲子年(1864年)晋京朝考,取录一等第四名,分发江西升知县。德溥克明克断,称为能员。随即被朝廷委署赣县、贵溪、安远、建昌四县任知县,均循声卓著,民感其德,有送万人衣、万人伞者。后特授瑞州府高安县知县,有“召父杜母”之颂。朝廷闻其名声,拟将其重用,而黄德溥以母老终养为由,辞官返乡,虽百姓屡次挽留,黄辞意坚决,朝廷鉴其诚心,特充允之。黄德溥返连州后,侍奉母亲不离朝夕,如是数年。母殁后祭葬如礼,守孝三年。德溥生平好行善事,建燕喜书院,捐银千元,另粮田四十亩;建星江、西溪两书院,则捐银五百元,其慷慨如此。其后卒于家,享寿76岁。
黄增广
黄增广(生卒年月不详),号辅臣,大路边河佳汉人。增广少年读书通大义,顾性慷慨,喜习剑击,时常结交江湖侠客。清咸丰初(1851—1855年),洪秀全定都南京,命部将率师沿赣皖向武汉进发,时增广刚好与诸侠客跟随两广总督刘长祐率兵扼守铁石口,以阻挠太平军。是时太平军号称十数万,迫近刘营,在危急关头,黄增广率诸侠客突入太平军营中,刺死哨兵,纵火焚烧敌兵营,至太平军惊溃,使刘军大获全胜,并收复城池十数座。刘长祐以黄增广骁勇,命他统率骑兵,并以战功提升为副将。同治初年(1865年间),江西战事稍定,左宗棠传檄调黄增广部增援浙江,黄率部过平阳,破金钱贼数万。战事平息后,增广跟随左宗棠出关,平金鸣浦之乱。又随左宗棠西征新疆,讨平之后,黄增广以战功升为甘肃平罗县参将,留守平罗兼权理民事有年余,军民融洽。光绪六年(1880年),增广被保举升为中卫县协镇,又数年升为宁夏镇总兵,光绪二十六年清廷两宫太后为避八国联军,逃往山西,黄增广闻之,毅然起兵前往护卫。不久,因病逝世。
唐昺南
唐昺南(1822—1873年),号星垣,字运新,别号霞顿,大路边山洲人。清咸丰辛酉(1861年)考取拔贡,乙丑(1865年)春乘公车北上京城赶考,时有“正考”、“补考”之别,凡因父母病延搁不到则备补,因地方贼乱阻搁,与从军出力者为正补,昺南于咸丰年间衔州宪命督办团练,捍卫地方,本在正补之例,但因广东选拔未到,多故附备补,昺南官运之厄,遗憾实多,于是绝意仕途,退隐家乡。昺南愽学,能写文章,尤工于诗词,服务地方,不遗余力。同治九年(1870年)连州府续《连州志》,昺南出任分纂之职,出力甚多。嗣后昺南又复修《唐氏宗谱》,暇时徜徉山水,以诗自娱。清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七日后寿终于家,享年52岁。
何雄辉
何雄辉(1832—1908年),字东山、祯财,其先祖何洪海于明末自江西徙居连州星子清江朝阳村。其父何从钟,世服田亩。雄辉生而奇伟,性刚猛,有谋略。清咸丰二年(1852年),太平军兴,曾国藩的老湘营到连州,雄辉遂投入老湘营从征东莞县。湘军首战失败,雄辉被太平军俘获。太平军首领朱洪瑛见何体魄粗壮,便劝何入伍,何假意答应却心图逃跑。一个月后,何随太平军到湖南宝庆附近,乘机连夜跑到宝庆,求见宝庆太守邵璞山,经邵推荐,何在湖南巡抚骆秉章部协标营隶标数年。何又重归老湘营,隶在曾国藩麾下,随征湘、赣、宁等省,积功至参将。同治三年(1864年)冬,部队驻徽州,何雪夜率骑兵直捣敌营,何在战斗中右肩中弹,半年乃愈。接着,何率军先后剿平铜仁、思南、石阡各地,攻破荆竹园、老团坚巢,攻克贵定、龙里等地,因战功卓著升为副将。同治八年,何雄辉统领贵州复字营先锋全军兼署定广协副将,收复定潘州,剿平牛洞、硝洞,生擒敌首陈乔生,以功保总兵并加提督。同治九年,因收复都匀府城,保提督署都匀协副将。十年,补抚标中军恭将,收复清平、黄平等城。同治十三年,雄辉补平远协副将,统先锋全军破兴义、牛角坡、香炉山等贼巢,先后擒邹友山、赵六发、杨开太等劲敌。光绪八年(1882年),何雄辉补授云南昭通镇总兵。光绪十年入京陛见,授予襄办广东军务之命,并襄办越南中法边界勘定之责。光绪十七年,雄辉以大智大勇平息云南开化镇总兵企图暴乱,受到朝廷嘉奖。光绪二十七年,雄辉升授贵州提督衔,仍领都匀总兵。光绪二十九年告老归连州星子清江,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卒于家,葬滴澄关,享年76岁。
陈廷佐
陈廷佐(生卒年月不详),西岸冲口人。廷佐自幼随父陈沛然于地方书馆攻读,常以正人君子自律,一日父执过访,廷佐与父谈及古人名相、名医,均足救世一语,廷佐从此放弃科名,苦学岐黄医术,且得地方名医黄汝湘传授,于是方脉精通,能断生死,颇有名气。光绪戊戌年(1898年)拟赴广州悬壶行医,以遂救世之愿,后因母老未成行。是年秋,东陂地区病疫流行,多有朝发夕毙,前来陈家登门求医者,踵趾相接。廷佐不分昼夜,乐为诊治,诊金在所不计,遇有贫困患者,陈且赠以药,被廷佐治愈病人甚众,口碑载道。
何书香
何书香(生卒年月不详),字酉山,星子四方城人。少时探究经义,兼学应试士子等学问,颇有名声。于16岁补博士弟子员,连不得志于有司,遂谢去,在家乡教授,兼行医。时星子分州李云门重其人才,聘书香为家塾教师,门徒甚众,成为当地知名之士。连州拔贡冯祖尧、河南翰林李海光,皆出其门。书香为人治病,只受诊金,病者治愈有言谢者,为其拒绝。对贫者助以药费,其宅心仁慈如此。何书香经理星江局务多年,赢得清廉之名,一生安贫,终年八旬有四。
民国
成符孟
成符孟(1883—1938年),字小田,大路边人。祖若父均执教,诸多儒生,桃李几乎遍及全邑。符孟受庭训,遂通经史、诸子百家,少年则补博士弟子员。清光绪末年(1905年间)废科举,符孟赴穗考入广东高等学堂。入学后苦心研究,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学诸科皆有心得。辛亥年(1911年)毕业。成符孟约几同学往北京复试,因各省反清革命蜂起,社会动荡,符孟等旋而回乡。民国2年(1913年),符孟被选为广东省议会议员。民国3年出任连县中学校长。民国4年参加北京第五届全国县知事试,而后分发福建任职,但因袁世凯称帝作乱,而回粤讨伐叛乱。民国6年出任惠来县知县,政声昭著,旋调蕉岭。民国8年出任台山知县。卸职后复入部队,奔走国事。民国17年任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机要秘书。翌年任第八军副指挥部秘书。民国19年,副指挥吕焕炎任命符孟赴广西整顿财政经济,为广西平乐十一属财政处处长。不久,吕焕炎遇害身亡,符孟回归粤省,任广东禁烟局要职兼翁源禁烟局局长。民国25年任广东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事,于政事多所建树。民国27年故于家乡,享年55岁。子三:崇贤、崇彦、崇九。
梁得所
梁得所(1905—1938年),广东连县人。民国10年(1921年)入广州培英中学念书,课余习英文和音乐。民国14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,攻读医科。半年后,辍学从文,专心写作习画,在文艺界崭露头角。民国15年10月应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之聘,担任《良友》画报主编。他接手后,对画报内容和版面作了革新,使画报成为增见闻、长知识的有益读物。因此,订户激增,销行甚畅,读者遍及国内外。
民国17年4月,《良友》画报第25期刊登梁所得拍摄鲁迅的照片、速写像(司徒乔绘)和访问记等,读者反响强烈。鲁迅相照刊于画报并接受采访,未有先例。梁主编《良友》从第13期起至第79期止,共编67期。民国22年8月,他与友人黄式匡创办“大众出版社”,先后主编《大众》画报、《文化》、《小说》、和《时事旬报》等。这些报刊到民国24年方相继停刊,大众出版社也随后关闭。梁肺病复发,返家乡休养。“西安事变”后,他对友人说:“我一生已尽力做人,将来能否恢复健康,不得而知。但我样样都很安心,只是我办《大众》画报时,借了张学良一笔钱,现在无法偿还了。这是我生平一大憾事。”民国27年8月梁病逝于连县。
梁得所广学博识,举凡诗文词曲、书法绘画、歌词乐理和耶稣基督教义,无不精通。他著作甚丰,有散文集《得所随笔》、小说集《女贼》、童话《失去的指环》以及编辑、翻译的《音乐辞典》、《近代中国绘画》和《土耳其民间故事》等21部。
龙裔桢
龙裔桢(1849—1949年),字椒生,连州城隍街人,父龙学乾,为邑绅。裔桢少时以清廷腐败,乃留学日本,获识孙中山先生,并加入同盟会,奔走革命,不遗余力。宣统三年(1911年)由日本归国,率侄龙荣达等每晚潜赴附城各村宣传革命。同年九月二十六日约集叶其森、龙荣桂、龙荣达、袁开荣等起义,直捣连州州署,生擒清知州李保麟,光复连州。起义军纪律严明,秩序井然,又派队先后光复连山、阳山两县。起义成功后,龙裔桢自任连州临时民政长。时广州已光复,乃率同志数人往穗报告光复连阳三属情形,并请缨率连阳义勇军北伐。蒙广东大都督胡汉民嘉奖,各记大功一次,给铜质功牌各一枚,将事实转报宣传国史馆。不久,清帝退位,南北统一,龙裔桢遂辞职,并寄书连阳义军曰:“溯自克复连阳之后,本期与诸君策马天关,北征鞑虏,共建不世之奇业,讵为事势所迫,卒难如愿,此固裔桢之无可奈何。抑诸君初意之所不及料者也。虽裔桢出矣,北望湟川念诸君之勤劳,及死事者之悲惨,未能得当以报也。现查粤军政府对于民军有恩饷、功牌等等之奖励,裔桢已将诸君勋绩,具摺缕陈大都督府,他日革命大功告成,酬庸有典,诸军得膺懋赏,裔桢亦与有荣焉。”于此亦以见其志气之豪迈,及对袍泽拳拳之意矣。
龙荣轩
龙荣轩(1885—1941年),字霞举,连州城隍街人。年十七留学日本,历在东京数学院、高等商船学堂、横须贺海军炮术水雷等校毕业。返国后任海军练营上尉队长兼教官。后参加辛亥革命,民国成立,任广东海军学校少校教官兼学监。民国7年(1918年)任护国第五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、广东联军总司令部舰务处少将处长、广东水上警察厅中将厅长。翌年,奉孙中山大元帅令,任援桂舰队司令,平定广西局势。孙中山蒙尘永丰舰,轩密派四舰暗助,使永丰舰脱险,孙中山亦获免于难。陈炯明叛变,扣留廖仲恺后,荣轩皆同廖夫人何香凝不顾危险,前往营救。荣轩后历任广东联军总司令部总务处长、广东西江总指挥部少将高参、财政部扬子江巡缉局局长等职。抗战军兴,任驻英海军武官,在英四载,不辱使命。民国30年9月28日,病殁于伦敦医院,享年56岁。民国37年8月,蒋介石题“忠勤足式”匾额以褒扬之。
李炯
李炯(?—1922年),字煜楼,连州东陂人。清光绪宣统间(1901—1911年间)任广西融县知县及柳河护商营、柳防清亲兵营管带。民国2年(1913年)任梅县知事,民国7年任潮阳县知事。民国8年致仕归里连州,对地方治安公益多有建议,不避劳怨,匪徒劣绅俱畏忌之。民国11年冬,粤桂纷争,政局变乱,冲口乡匪首骆瑞祺乘防军他调之际,纠率党羽攻破县城,执炯杀之,全家十余口皆被掳,财物洗劫一空。迨桂军入城始获释。民国13年5月,国民革命军师长王均莅连驻防,骆匪伏法,人皆称快。
成逊修
成逊修(1876—1937年),号卓卿,大路边人。年二十八致力学问,时科举废,学堂兴,在家乡倡建成氏、培英两间小学堂。辛亥光复,地方多盗贼,乃征集子弟组织团练,率队出击,匪闻风披靡。民国2年(1913年)县知事黄鸿猷委成为二区区长,仅数月匪患悉平。民国6年区警叛变,引阳山匪逾千盘踞西山。适粤军李旅长标衔命来星,逊修献计,以一路由顺头岭攻其侧,一路由盘洞蹑其后,精锐于凤头岭控北路,使匪东走,及战于荒塘坪、马占间,匪不敌,果东窜过凤头岭,伏兵尽起,尽歼匪众。李嘉其能,拟罗致戎幕。逊修以亲老辞。民国12年倡建凤岭学校,民国13年复倡建星江高等小学校。后以劳瘁过度,竟成痨疾,享寿六十有一。
何克夫
何克夫(1879—1949年),原名许莹,字小园,广东连州人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考入广东陆军将弁学堂骑兵科,后加入中国同盟会。曾多次参加东南反清起义活动,指挥钦廉之役、辛亥“三二九”之役等。“三二九”之役中任华侨先锋队队长,率部攻打粤督署。广东光复后任民团局局长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,授陆军少将。二次革命失败后去海外。民国4年(1915年)反袁时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北路讨逆军总司令。广东军政府成立时任副官长。民国12年任惠阳绥靖处处长。次年5月9日任大元帅府第一混成旅旅长,后任四会县县长等职。民国31年5月7日任国民政府监督委员。曾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。民国38年5月19日病逝。
罗如云
罗如云(生卒年月不详),连州瑶安大营人,罗如云乐善好施,民国5年(1916年)春荒,如云出私蓄救济饥民。民国7年,东陂各堡多陷匪手,惟洛阳民众得如云指挥抗匪,卒保安全。民国13年遭邓石喜土匪报复,如云身负重伤,潜匿湖南临武4年。民国17年,如云亲赴韶关请兵,获粤军团长杨义及湘军团长黄子咸来连剿匪,先后缴匪长短枪千余支,积十余年之连县匪患遂告偃息。
彭新一
彭新一(生卒年月不详),字礼格,星子大水边人。民国26年(1937年)抗战军兴,投笔从戎,在第四军司令部任少尉课员。后由军部保送入陆军中央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习步科。毕业后在第四军司令部副官处任中尉课员。参与长沙三次大战、湘赣之战。抗战胜利后,在南昌整编任第四师副官处上尉课员,先后随军调防京沪、整编第十九军司令部参谋处上尉参谋,在山东蒙阴奉令前往滋阳公干,途次曲阜遇害殒命,蒙国防部抚恤。
冯达飞
冯达飞(1901—1942年),字洵,乳名文孝、国琛,连县东陂镇人。生于光绪27年(1901年),父亲冯洪晖,早逝。达飞自幼聪颖,多才多艺,9岁入私塾,后就读于东陂芝兰小学和连州民望高等小学。五四运动期间,冯达飞深感国家多难,立志报国,连县县立中学毕业后,投笔从戎,先后进入广东陆军测绘学校及西江讲武堂学习。民国11年(1922年)毕业后任粤军中尉军官。民国13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黄埔毕业后,冯达飞被广东革命政府保送到苏联,先后在苏联空军飞行学校、基辅军官学校深造。民国16年11月回国,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,后回连县东陂故乡,在青年学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。民国18年,冯达飞奉命赴广西参加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,在红七军历任第二纵队第二营营长、二纵司令员、五十八团团长、教导队队长等职。民国20年1月,冯达飞随红七军进入连县,在故乡东陂以及星子、连州等地,开展革命宣传,筹集物资军饷。还通过教会的关系,在基督教医院安置了一批伤病员进行治疗。
红七军进入湘赣革命根据地后,冯率领红五十八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攻打安福、茶陵、安红等县县城,为中央苏区第二次反“围剿”作出贡献。民国21年春,冯达飞被任命为红独立三师师长、红八军代军长,并兼任红军大学第四分校校长。1934年10月冯达飞参加长征,到达延安后,在抗日军政大学先后任教员班教员、第二大队和第四大队的大队长,发挥他的军事才能,培养了大批红军军事干部。
民国27年秋,调新四军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,后任新编二支队副司令员,率队与日寇浴血奋战。皖南事变中,因负伤被国民党军俘获,在狱中,冯达飞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,民国31年6月,牺牲于上饶集中营,年仅41岁。
詹宝华
詹宝华(1901—1927年),字汉秋,连州镇升俊街人。父亲詹佐庭,以行医为业。宝华从县立中学毕业后,于民国14年(1925年)夏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,于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又入广州“农民讲习所”学习。是年底,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,前往顺德领导农民运动,兼农军干部学校校长。民国16年春,詹宝华带领顺德农军在反击民团进攻,保卫农会的战斗中牺牲,年仅26岁。
邓如淼
邓如淼(1912—1942年),原籍连县水口村,后徙居连州。出生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。幼时就读于县城养正小学和燕喜小学。民国16年(1927年)进入广东仲恺农工学校求学。毕业以后,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系蚕科和广东省蚕改良局、岭南大学蚕科进行科研工作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和同学罗耘夫先后到连山和佛冈等地,开设民众图书馆,举办民众夜校,宣传抗日救亡,传播革命思想。民国27年(1938年)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。同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,随中共广东省委部分同志撤至连县,参与组建中共连阳特支和连山地下党支部的工作。民国28年(1939年)9月,任中共连县、连山、阳山、乳源工委宣传委员。由于当时从沿海前方撤退来连的党员和进步人士众多,邓如淼担负了繁重的接待、安置、掩护任务。还协助党的北江特委、连阳工委,先后在连州城郊的水口、翠仙、龙凤迳等地,建立了一批秘密联络站。民国30年2月,邓如淼调任中共清远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,为党的工作和救亡运动四方奔忙,由于操劳过度,于民国31年6月猝然病逝,终年仅30岁。
邓炎汉
邓炎汉(1908—1948年),又名邓文耀、邓火炉,连县西岸龙凤迳村人,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毕业。曾在广州私立知用中学、省立梅州中学任教。民国27年(1938年)邓炎汉参加中国共产党后,受党的指派,长期隐蔽在国民党政府内,从事统战工作。
民国28年,邓任连县第五区区长期间,利用公开合法的职权,分别在翠仙、龙凤迳等村举办民众夜校、妇女识字班,在农民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,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。民国31年以后,邓先后任连县民政科、教育科科长期间,向党地下提供大量情报,为地下党筹集经费,安插中共党员到中小学任教,使外来党员得到掩护,把这些学校建成地下党活动的阵地。民国35年,邓炎汉任省立连州中学总务主任兼燕喜中学教导主任期间,掩护中共地下党员掌握学生自治会,建立秘密读书会,开展多种文体活动,团结进步师生与国民党、三民主义青年团进行斗争。
民国37年1月连县举行武装起义后,邓炎汉被捕,关押在韶关监狱,当年6月被害于医院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
萧少麟
萧少麟(1920—1968年),又名萧贻昌,出生于连县东陂区湖江头村,一岁丧母,由祖父扶养就读。卢沟桥事变后,正在连县县立中学读书的少麟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。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连县少年抗日工作队,任队长。民国28年(1939年)1月,参加中国共产党,私立国民大学肄业后,先后在连县和清远,参加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。民国36年9月,受党的派遣重返连县,担任中共连县武装委员会书记,领导东陂、星子区的革命武装起义,经过艰难曲折,打开了连县武装斗争的局面。先后任连蓝江边人民抗征队和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第七团政委。民国38年4月,任中共连县临时工委书记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任中国共产党连县委员会副书记。在此期间,参与领导连县的土地改革、镇压反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。不久,萧少麟在“反地方主义”运动中受到冲击。1957年以后,调任韶关地委副秘书长、广东省土产公司经理。无论顺境或逆境,少麟以实际行动,表明自己是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好党员、好干部。1966年爆发“文化大革命”,少麟受尽磨难,1968年冬含冤死于“牛棚”,终年48岁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萧少麟得到平反昭雪,恢复名誉。
罗能快
罗能快(1894—1968年),连县奎池乡人,粤北采茶戏司鼓、乐师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开始学艺,早年学习“舞春牛”、“调子”、“八音”。民国3年(1914年),与道县籍定居于连州莲花墩的名艺人四妹子,合作组建采茶戏班“莲花彩”,担任司鼓及多种乐器伴奏。民国28年春,与连县人唐任喜一起组成“英凤彩”采茶班。“英凤彩”是一个半职业性的采茶剧团,除在连县演出外,还经常到阳山、英德及湘赣地区演出。主要演员除罗能快外,还有唐任喜、罗荣、罗金尧。罗能快通晓采茶戏艺术,吹打弹唱皆能,善奏二弦、二胡,尤擅长于吹奏唢呐,人称“唢呐王”。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,他还不断教授传艺,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。新中国成立后,罗能快整理提供了大批的音乐资料和传统剧目,为继承和发展粤北采茶戏作出了贡献。
成崇正
成崇正(1909—1993年),连县大路边人,民国15年(1926年)在广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,受大革命影响,投入学生运动。同年10月进入日本东京东亚学校学习,参加了进步组织“社会主义研究会”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崇正参加救亡工作,于民国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任大路边党支部书记、连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星子区委书记、中共连阳特派员。民国34年以后,调任中共英德县委组织部长、番禺县特派员,1947年以后,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,成崇正投入了艰苦的武装斗争工作。组织领导了阳山下坪武装起义和连县的武装斗争,先后担任星子人民抗征大队大队长兼政委、连宜临边人民抗征大队大队长兼政委、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第八团团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成崇正任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,后调任连南瑶族自治县工委书记兼县长。从1951年以后,在连南、韶关地区粮食局、商业处、韶关中学工作期间,曾经受到陷害入狱、开除党籍、撤职降级的错误处分。成崇正虽然身处逆境,蒙受冤屈,但他仍一本初衷埋头工作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平反昭雪,恢复了党籍,1993年2月病逝,享年84岁。
萧怀德
萧怀德(1909—1994年),出生于连县丰阳湖江头村。民国11年(1922年)夏随全家迁居县城连州。民国16年考入连县县立中学学习,民国21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深造。卢沟桥事变后,萧怀德回到连县,主编出版连县《救亡周报》,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,在县城颇具影响。不久去了广州,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。民国31年以后,萧先后担任西溪中学、连州中学校长,在两校开展民主政团的进步活动。民国37年1月,萧怀德以连中校长的身份,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陂农民武装起义。连县解放以后,萧担任连州中学的校长。1956年,被选为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,积极参与政务工作,在连县建立中国民主同盟小组,亲任组长。
1957年,萧怀德被错误划为“右派”,受尽磨难。在逆境中,他始终相信共产党,相信历史自有公论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萧怀德获得平反,重新复职,当选为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韶关市政协委员。同时,着手在连县恢复民盟组织的工作,1981年成立民盟连县支部,任主任委员。他不顾高龄,积极参政议政,为建设新连州作出贡献。1994年病逝,享年85岁。
客籍人物
唐朝
王晙
王晙(生卒年月不详),沧州景城人,后徙洛阳,少孤好学,有智略。贞观中(636—643年间)仕至殿中侍御史。永徽二年(651年)任连州刺史,民瑶安之。景龙末(707—709年)授桂州都督。刘幽求放封州,广州都督周利贞欲必杀之,道出晙所,晙知其故留不遣,利贞移书趣幽,求晙营救,得免。由是名益起,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三品。终唐之世刺连州为名相者,晙一人而已。卒赠尚书左丞相,谥曰“忠烈”。
刘禹锡
刘禹锡(772—824年),字梦得,彭城(今河南洛阳)人,世为儒。唐贞元九年(793年)擢进士第,登博学宏辞,科工文章。历任节度使掌书记、主簿、监察御史、屯田员外郎。时参加王叔文集团,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。失败后二度贬为连州刺史。永贞元年(805年)八月,刘禹锡首次贬连州刺史。十月,以此贬不足以偿其责,再贬为朗州司马,由于途中改贬,此次未到连州。元和九年(814年)底,被贬的人诏征还京,复出刘禹锡为播州(今贵州遵义)刺史,柳宗元为柳州刺史。柳以播州偏远,刘母年迈无法远涉为由,请以柳州相换,刘禹锡始得改授连州刺史,因而到了连州。刘在连州四年半,政绩斐然,著作甚丰,有《腊日观西山瑶猎》《莫瑶歌》《插田歌》等赋。刘后改州刺史,入为主客朗中,经裴度力荐为集贤殿学士,出刺苏州迁太子宾客。长庆四年(824年),刘禹锡病卒。著有《刘梦得文集》。
王仲舒
王仲舒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宏中,并州(今太原)人。少孤贫,奉母以孝闻。唐贞元十年(794年),仲舒以贤良方正,拜左拾遗,改右补阙礼部考功员外郎。时德宗厚佞臣裴延龄,群臣敢怒不敢言,独丞相陆贽上疏力陈其奸诈,皇不悦,将陆贬为忠州别驾,人人惴恐。时阳城以处士征召为谏议大夫,即与王仲舒上疏论延龄奸佞。因此仲舒得罪,遂于贞元十三年贬为连州司户参军,时年36岁。仲舒到任后爱民尽己,在官如在家,政暇与学佛人景常、元慧游,辟山地筑“燕喜亭”,为宴游之所,昌黎韩愈为之记。仲舒后移夔州司马。穆宗即位,召拜中书舍人。至京师,请补江西观察史。尝出官钱二万贯代贫户输税,民感其德。
蒋防
蒋防(792—835年),字子微,淮南兴州(今江苏宜兴)人。年十七时父令作《秋河赋》,援笔即成。登进士第,擅长文章。唐长庆四年(824年),由尚书司封郎中,知制诰翰林,得罪出守临汀。宝历二年(826年)改任连州刺史,在连州有惠政,曾疏通连江楞伽峡,方便交通水利。蒋防著作甚丰,今所存者惟《福山碑》《飞咏亭铭》。
五代
黄损
黄损(889—948年),字益之,连州高良(今三江)人。从小性慷慨有大志。早年隐居连州保安静福山,筑一静室,上置匾额曰:“天衢读书吟啸”。每日苦读诗书,纳交天下名士。五代梁龙德二年(922年)登进士第。经公卿交推荐,遂授为永州团练判官。不久,刘龚在广州称帝,号为南汉。身为南汉官员的黄损向刘献策,刘采纳黄损之谋,攻取湖南诸州,巩固了南汉之政权。南汉王刘龚提黄损为尚书左仆射。时刘龚兴建南薰殿,雕刻沉香木龙柱时,稍不如意即诛匠,前后杀十余人之多。黄损向刘劝谏道:“尽生民之膏,兴土木之劳,伤朴素之化,快一己逸欲而失天下之心,臣窃为陛下不取也。”昏庸的刘龚对黄损谏疏大为不悦。时宰相位缺,群臣推荐黄损充任,刘龚却曰:“我素不喜此人。”黄损不得志,即以足疾为由,辞官退居永州北沧塘湖上,过隐居生活,以诗酒自娱,直到终年病逝,葬于连州高良梅花岭。所撰有《桂香集》行于世。黄损为人赅博多能,性轻利重义,常资助修筑高良之邪陂,灌田甚广,乡邦赖之。
宋朝
董枢
董枢(生卒年月不详),真定人。后周时为殿中侍御史、剑州判官。时李师之党羽攻剑州,董枢率兵击败之,招降数百人。宋乾德初(964年间)董枢升宋朝廷主客员外郎,迁兵部郎中常尚书,协助朝廷扫平吴国,讨伐蜀国,攻取广南。开宝三年(970年),宋皇令董枢率兵攻击南汉王刘鋹,董从水路攻取连江口之浛洸,解除南汉威胁。随之董枢改兵部郎中,权知连州兼行营招抚使,治理连州混乱局面,董之功也。后董离连州到襄州任知州,旋升河北转运使,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。
林
林(生卒年月不详),字端甫,福建福清人。父林高,太常博士。林幼时警悟,举进士,以秘书省校书郎,任长兴县知县。时大饥荒,林大出粟赈之,民多存活。宋康定(1045年)间,以大理寺丞出任连州知州,时连州常被流贼侵扰,林选蛮籍士民为兵,购瑶人,守卫要冲栅栏,由是流贼不敢犯境,确保州民安宁。林在连州,遵皇命镇守湟溪关,其所著《湟关铭》曰:“康定中,予假守湟川郡,即是关也。”秩满,林转淮安,军官至太常博士,集贤院校理。
李华
李华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实夫,建安人。宋嘉定四年(1211年)进士。嘉定十一年为连州法曹。时连江楞伽峡崩,水逆行,连州城郭昏垫者数年。李华力请于州郡,仍赴漕台建议,身任疏凿连江之责,在江边岩上以火攻,下以堰取,又创巨灵凿,贯平百钧,捣之糜碎舂为半,历经三年,峡底于平疏,满去。后闻州牧留元长有迁学之议,犹以俸钱五十万来助其役。端平二年(1235年),李华转任广东转运使。
张浚
张浚(1097—1164年),字德远,四川汉州绵竹人。唐宰相张九龄弟张九皋之后。张浚4岁而孤,北宋徽宗时中进士,擢殿中侍御史、礼部侍郎。绍兴十六年(1146年),慧星出西方,张浚欲力陈时事,以母老恐言之被祸,母知之,诵其父对策之曰:“臣宁言而死于斧钺,不能忍不言以负陛下。”张浚意遂决,即上疏曰:当今事势,比如养成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,不决不止,惟陛下谋之于心,谨察情伪,使在我有不可犯之势,庶几社稷安全,不然将噬脐事下三省。秦桧大怒,令台谏论。张浚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,居住连州二十年。在连馆濯缨堂,昕夕登列秀亭,周览风景,为书院于嘉鱼坊。后徙永州二十五年。秦桧死,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。子张栻。
张栻
张栻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敬夫,号南轩。南宋著名学者,与朱熹、吕祖谦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绍兴十六年(1146年)随父张浚寓居连州,游遍连州山水。著述甚丰,以《湟川八景》、《静福寒林》为最。张栻官至吏部侍郎、右文殿修撰。卒年48岁。
元朝
方思广
方思广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可大,江西上饶人。至元三年(1266年)任连州知州。于连增置学田,创立义冢,田野绝叫之卒,庶民无愁叹之声。思广离任后,州人刻石于学宫,记其政绩。
明朝
曹镐
曹镐(生卒年月不详),字会周,直隶长洲人。明成化二十年(1484年)登进士,弘治九年(1496年)任连州知州。曹镐在连州政尚宽惠爱礼士,凡有所为,民甚便之。时阳山居民为乱连州,称河南盗,曹镐扫平之。见《连州志》年代已久,记事缺欠,曹镐遍访士夫家,寻得宋咸淳本、明成化本《连州志》,合而修之,以仙释惑,世诬民害道,特删不录。曹镐任满离连时,再考擢韶州府同知,即解组去,连州民攀辕涕泣者数百人。
张书鲤
张书鲤(生卒年月不详),字希孔,江西吉水人。明弘治十八年(1505年)以举人任连州知州。在连州修学校,建闸门,设仓厫,积稻谷,爱民之心无所不至。正德四年(1509年)连山贼李公旺以瑶兵攻连州城。书鲤组织联防御之,击退贼兵。书鲤寻升广西梧州府同知。
时一新
时一新(生卒年月不详),江南海门人。明万历十年(1582年)以举人知连州,守正不阿,重士爱民。主持重修连州内城,计周长四百八十五丈,月城楼三,城门南北楼各一,望楼十二,雉堞八百四十,警铺十八。开凿壕沟长三百四十五丈,阔二丈,深半之。此外,续修志乘为书六卷,曰地书、官书、政书、礼书、外书、杂书。而一州之事以备郡人,侍御史马象乾序之。时一新离连后,民思其德,详请入祀名宦祠。
清朝
曾萼
曾萼(生卒年月不详),福建人,进士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冬出牧连州,甫下车即以振兴文教为己任,月进书院,生童躬行,考校捐廉,优奖尤留心,折狱明,而且决。先是三江邵妇一家三命之案,前避重就轻,判以凶手疯癫,案将定矣。曾萼以法失其平,立提正凶贺明秀复讯,尽得其实,改判将明秀正法,阖郡称快。又有一妇素英与某通,改醮后,某遇于途,逼求旧欢,素英不从,即予杀之。审讯时,某坚不吐供,以至讯至漏下。萼凭几佯寐移时作惊寤状,诳指亡妇冤魂徘徊某身左右,某惧,真情尽吐,案遂结。曾萼性宽和,常微行乡村,问民疾苦,并劝令勤事农桑,以裕衣食。曾萼莅连两载,百姓乐业,囹圄为之一空。旋以致仕回籍,民称为“活神仙”云。
张崇恪
张崇恪(生卒年月不详),字漪珊,四川射洪县进士。咸丰五年(1855年)夏奉署连州知州。时连州地方混乱,匪风未靖,民无固志。崇恪率绅民团练捍卫地方,莅任四载,力解城围三次,生擒匪首朱四、黄潮正法。咸丰八年,匪首包尔鞍股号称数万,环攻州城百余日,是时公私交困,朝不虑夕,崇恪以大义勉励兵勇大筹战守,大灭贼寇,卒保危城。继而剿办东村、黄坌、青莲、大湾等处,扫荡匪众。嗣后,朝廷保举崇恪历署琼州、惠州府事,连人感其功德,建生祠祀之。
民国
蒋四
蒋四(1882—1940年),又名四妹子,湖南道县人,粤北采茶戏女演员。四妹子早年为湖南郴州调子艺人,民国元年(1912年)流落连县,安居于连州街莲花墩。民国3年与连县民间艺人罗能快组建采茶戏班“莲花彩”。蒋四长于旦,兼演生。她从祁剧中移植了一批大型剧目,发展了粤北采茶戏行当。四妹子授徒严格,所授10多人中,罗荣轩、罗松师、郑阿珠等都有名气。蒋四为粤北采茶戏班的第一个女演员,一生未婚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
杨芝泉
杨芝泉(1897—1976年),连县三江(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连南瑶族自治县)人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秋考入连州中学堂。同年11月参加以莫辉熊为首的三江城光复起义。民国5(1916年)年7月从广东高等师范图工科毕业,后在台山县立中学任教。民国11年后,在广雅中学高师附中、广东大学附中任教。民国21年,被委任为修订中学、师范、职业学校教学纲要审查委员会图画科主任委员。民国27年,杨回连任燕喜中学校长。先生平易近人,秉性刚直。三江进步青年黄振党等人,遭国民党当局通缉,东陂区革命人士吴文湘、潘贤修遭国民党当局逮捕,芝泉不顾个人安危,施力营救。民国37年,连县籍中共地下党员邓炎汉被国民党当局杀于韶关监狱,杨甘冒风险,将邓的遗体护送回连安葬,亲自主持追悼会。新中国成立后,杨芝泉任连州联合中学副校长。1952年调广东省文史馆工作。杨先生工于字画,其作品曾于北京、日本展出,获好评。杨芝泉于1976年病逝,著有《燕喜述略》。